瞎眼乞丐向诗人雨果乞讨,雨果说:“我也很穷,没有钱给你。”但他在乞丐面前的纸牌上写了一番话:“春天就要来了,可我看不见她!”路过的人们都被感动,纷纷把钱放进了乞丐的铁罐……这个故事常常被公益界的人士引用:公益活动的参与并非能力,而是方法问题。 不久之前,有公益人想出了让红包“倒着飞”的主意:一个人发起公益募捐,让朋友圈里的伙伴们来捐钱,支持他们的是微信的一个功能“AA收款”。 “AA收款”本来是腾讯财付通官方平台上的一个工具,让用户可以在聚餐、聚会等活动后,方便地通过手机收款。“AA收款”走入公益圈也许纯属偶然,微信筹款试水规模也还很小。但据媒体报道,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已经开始考虑,未来推动微信支付与公益的常态化结合。 其实,将互联网技术作为工具,创造出新公益模式,在世界上已经有不少先例。 欧洲失踪儿童组织等公益机构就曾经联合发起一个项目,用闲置不用的网络空间发挥公益的力量,让更多人帮忙寻找失踪儿童。他们利用的是网民们几乎每天都能看到,却又不起眼的“404错误页面”,这一项目会在404错误页面上刊登失踪儿童的姓名和照片,在网页报错的同时,用户可以用它帮助别人寻找失踪的孩子。项目刚一推出,就有50多家企业纷纷表示要提供技术和资金支持。 这些尝试不只让公益更有趣,更让公益更高效、更经济,和生活的联系更深入。在用科技带动公益的过程中,科技企业的技术和经验既是它们本身的竞争力,也往往能和公益事业相互促进,达到良性循环。 公益人时常要面对没有技术力量,没有专职人员,没有资金的困境,但是,互联网和移动终端“开放”、“免费”的发展潮流,为公益机构善用新技术、新媒体提供了无限可能。也许有一天,就像人类离不开水和电,互联网会成为公益生活的基础“工具”,能做的远不止于营销和传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