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可以分成两种: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广义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及其成果的总和,分为物质的、精神的和制度的三个方面;狭义文化是指专注于人类的精神创造及其成果。广义的公益文化的也就可分为物质的、精神的和制度的三个方面,狭义的就是公益精神创造及其成果。本文仅就公益文化作点探讨。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一、公益文化特质
公益文化是文化的构成部分,既具有普遍文化的意义,又有自身的特质。首先是公益文化传承。
我国现代公益离不开历史的传承。主要的是慈善文化的传承。中国的慈善文化从诸子百家到平民百姓,关于慈善的论述浩如烟海,关于慈善的故事不胜枚举。在历史中撷取慈善的精华并不难,难的是如何传承下去。现代公益大概要传承历史慈善文化重要的几点。一是扶助救济思想。社会发展不均衡是绝对的,始终会有弱势群体、困难人群,救济扶助是社会的责任,如赈灾、助残、扶助鳏寡孤独等;二是利益普惠思想。公利“不公”是任何时代都不能完全避免的,政府不能完全包揽公利之“公”问题,需要有社会调剂补足,如教育、医疗、环境等;三是精神塑造思想。慈善思想的塑造本身就是慈善,如宗教、道德、法律等;四是社会发展思想。针对社会发展而进行非直接体现人群、利益特点的投入等,但属于社会发展的促进,如科学、技术、哲学、艺术等。
除上面所讲的慈善文化传承外,公益文化还有一些特质。
1、非政治性。公益文化既融于社会政治生活当中,又在政治之外。公共利益具备社会性和普遍性,公益文化就同样具备社会性和普遍性,不是政治上人群划分和利益划分思想,也就没有政治指向性。
2、非营利性。公益事业的品性决定公益文化的品性。公益事业的非营利性决定公益文化的非营利性定位。公益文化所包含的理论、观念、组织文化等,尽管体现经济的、利益的内容,但解决的是利益的均衡和调整,以非营利为总的思想指导。
3、非民族性。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身的慈善或公益传统,但现代公益文化是超越民族的,是一种共同的追求和理性,在公利、人道、生存、发展等层面协调一致。可以有民族特色,但不是民族独有。
4、非主流性。社会的主流文化永远是经济文化、政治文化。公益文化是经济文化、政治文化的衍生品。经济、政治文化越发达越昌明,公益文化就越先进。
5、非封闭性。公益文化渗透在所有文化之中,也会随着物质的发展而发展,一直处在动态发展中,是开放的而不是静态封闭的。
二、公益文化的建设
目前我国公益组织的发展速度远远快于公益文化的建设速度。基本处于历史传承和借鉴国外的层面。
1、传承发展。我国有着优秀的文化传统,也有丰富的慈善思想。但现代公益文化已经远远突破了传统慈善的概念,必须实现从道德层面到义务责任层面的跨越,从主观性到客观性(指制度硬性)的跨越。这需要体制文化的引导,公民意识的提高,公益意识的加强。
2、理论建设。公益文化的核心是公益理论。现阶段中国特色的公益理论还没有形成。尽管徐永光、康晓光、王名、刘佑平、邓国胜、杨团、金锦萍、师曾志等先辈和理论家们做了努力,但理论落后于实践的事实还是不容置疑的。体制方面、法律方面、公益组织机制方面、公益监督方面、组织运行方面都需要理论支撑。
3、社会倡导。公益文化是要涵养的。社会上尤其是媒体对公益的负面报道太多。有些想借骂公益出名的记者良心当思考。骂人者必留骂名。应支持王振耀、李宁、赵普、邓飞、李劲等有公益情结之人。骂人者多了就会影响公益事业的健康发展。公益需要监督,但更需要倡导。无数的公益组织、公益人、慈善家、企业、组织都在耕耘着公益,有无数感人的故事,值得赞美的情怀,这才是公益的主流,才是倡导的方向。
4、文化融通。前面提到公益文化的非政治性、非营利性、非民族性、非主流性、非封闭性,但不拒绝公益文化和政治文化的交合,和企业文化的互通,和民族文化的结纳,和主流文化的互补,和具体境况的融通。
5、机制完善。机制本身就是文化。公益组织、公益需求、公益实施等都涉及机制问题,符合国情的顺畅的机制是公益事业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建设公益文化的必要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