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在企业层面就是获得感不强,对经济抵冲下行压力,不能达到政策原来设计的目标。它是什么问题?政府这头在减税,减少收费主要是指社保的强制性的缴纳,但是那头还有开支压力,如果不减税,降费企业受不了,企业大面积的出现情况失业,当然经济后边的棋就更难下了,对不对?
但是减了费那种的开支压力还在,中间就会有一个缺口。所以如果在座各位看过今年两会报告,就会知道人大同意今年的预算,财政赤字提高0.42个百分点。2016和2017年财政测试都已经达到了3%,就是年度财政赤字占GDP的比例达到3%。2018年好一点,降到了两点一八。今年就碰到了一条敏感的线。这是金融危机之前形成的一个国际共识。
一个国家的财政情况也比较健康,它年度的赤字不能超过GDP的3%,累计的公共赤字不能超过GDP的60%。当年我们看欧盟到底哪些国家能进去,哪些国家要剔除来。当年的希腊危机就是因为出道了这条线,如果年度赤字超过3%,在当时的计划被看作不安全,因为我们拿常识来想就容易懂。赤字这个东西,它是将来要还的。而且今天你通过债务来解决赤字,弥补赤字,将来不但要还债务的本金,还要支付利息,所以它会导致对未来的看法愈后不良。
大家会知道经济是有限资源,要解决多个目标似乎有很多困难。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让政府减少税收,减少收费,同时又可以不增加财政赤字的压力。这是我觉得我们整个国民经济全社会都要考虑的一个问题。
从最近的局势来看,今年的压力不会小。换句话说,开支的压力也不会小,同时降税的需求会提高。我们应该有一个经验,就是我们个人如果收入减少了,开支不能减少,那一定会中间会有一个窟窿会出来。
对我们个人财务多多少少会是一个问题。那么国家就是一个大的家,道理是一样的。所以这个问题作为研究经济问题,要做一个基本问题去思考。我想从这个角度来理解我们的公益活动,大家看公益活动它解决的问题,其实都是公共财政要解决的问题,但是他又不动用公共财政的资源,它动用的另外一个资源就是我们整个社会各界人士,特别是年轻人,公益之心,恻隐之心,看到别人困难,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一把,或者我们对社会有一些理想性的一些念头,都有一点个人的资源,伙伴的资源,单个人看来都是不大,但是汇聚到一起,在宏观上就可能变成一个巨大的力量。
从这个角度看,公益事业意义是非常重大的。否则我们国民经济发展一直要处在一个两难当中,你要让政府承担更多的公共责任,那就会抽更多的税,抽更高的费,抽了较高的税费,企业又转不动了。
两难问题大概会长期伴随着我们从中等收入往高等收入走,所以在整个发展阶段,社会性的自发的、来自个人层面的,但是资源的用途不是个人的,自己的满足是带有公益性质的,这些行为可能越来越重要。
今天最热心于公益事业的都是非常年轻的这一种。年轻的它的好处呢?他的收入曲线在成长,这个概念一旦养成了习惯,他今天收入少,明天收入多,后天更多,这个力量可以预见在我们国家会越来越大,所以从经济角度看是值得高度肯定的。
我还想讲一个看法,它不单单是我们大众很多方方面面参与的公益活动,在数量上可以替代一部分政府的开支,不增加税负,同时又增加公共服务,不仅仅是量上,最重要的是如果很多人参与的公益活动,它在性质上它在质量上有很大的一个提升作用。
因为普通人对普通人的困难理解的是比较全面的,国家也想做好事,尤其我们大的国家有的时候做好事,到底怎么做好,不是那么容易回答的问题。
很多脱贫还真不是说收了税变成一个国家预算,变成一个庞大计划,就一定能见效。我觉得理性是非常重要。公益有很多含义,非常重要的含义,就是要从效果来检验动机。
效果是什么?你有好心,你希望帮助他,真帮助他了吗?从他的角度看是不是帮助他了?思维方式其实对我们动员资源解决任何问题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如果我们仅仅有好心,完全不顾效果,他最后能帮助的范围广度力度都是有限的。我看过的商业故事,我最喜欢的一个人物就是张小龙,微信的技术的开发的领导人。
我当然不懂技术,但是我听过他开发的时候给他开发团队,有一个设计的理念,我是一直高度赞赏。他说我们开发一个手持最后能用的这么一个软件APP,重要的是不是让用过的人用完以后说我们微信开发团队做厉害,你要让每一个用过的人最后觉得他很厉害。
这句话我觉得是微信成功非常重要的一个哲理性的基础。我是这听了张小龙这句话,然后就开始教我妈妈用微信的。我妈妈当时快90岁了,用完以后他好高兴,她觉得他好厉害,他根本不知道张小龙是谁。
所以好的商业好的公益,好的任何行为都是动机和效果的统一,而最重要的是效果。只要中国这么多人从现在开始,养成这个习惯,培养这个习惯,有做公益的动机,又能在效果当中选择更好的做公益的方法。
我相信国民经济当中,国家税收和企业市场难解的矛盾是可能从这个方向上得到一个帮助,得到一个缓解,得到一个支撑,来让国民经济更加健康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