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2011”系列评论之一 盘点即将过去的2011年,“公益慈善”是一个非常醒目的关键词。年终岁尾,回顾那些与公益慈善相关的人和事,能让我们思考中国慈善面临的困境,也能让我们觉察国民公益意识的觉醒,更能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温暖的向上生长的力量。
在中国慈善走向成熟的过程中,遇到一些问题在所难免。这一年,20岁女孩郭美美顶着“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的假头衔在微博炫富,“三天毁掉红会百年”(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赵白鸽语);这一年,24岁女孩卢星宇因年纪轻轻就身兼数项要职而遭网友强烈“关注”,她所服务的中非希望工程项目也饱受质疑;这一年,一些地方慈善机构的天价餐费、强制收取会费、账目不够透明等问题接连招致非议,慈善组织的公信力遭遇大挫,社会各界的捐赠金额严重缩水…… 其实,如果从积极的角度加以解读,正视发展过程中的暂时的问题和不足,恰恰是化解形象危机、提振慈善组织公信力的起点。所幸的是,随着一些误会得以澄清,随着相关责任人被问责,随着公开透明力度加大,我们感受到了慈善组织转型和改革的诚意。改变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不妨给中国慈善业多一些时间,多一些信心。 这一年,值得称道的,是社会各界在公益慈善方面有了更多的共识,民间的一些公益实践也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绩。回首这一年的公益慈善,一大飞跃是民间公益与官方慈善之间首次实现了互动互通,以一种基于共识的强大合力,共同推动了社会进步。 今年年初,学者于建嵘发起“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活动,掀起了民间公益行动的第一波热浪。关爱儿童是社会的一大公约数,这项活动不仅得到数万网友和壹基金的积极响应,公安部打拐办主任陈士渠也公开表示支持,一些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更提出了相关的议案和提案。最终,在网友、媒体、政府官员和各地公安机关的通力合作下,多名被拐卖的乞讨儿童顺利获得解救。 今年4月,民间爱心人士邓飞联合500多位媒体人共同发起“免费午餐”公益行动,仅仅用了半年时间,就募集捐款近2000万元,惠及湖南、广西、贵州等省区77所小学、1万多名小学生。正是基于“免费午餐”成功的操作模式和良好的社会效应,10月26日,国务院决定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每年拨款160多亿元,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营养膳食补助。这种源自民间、最终影响国家决策的公益行动,在中国公益史上尚属首次,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前司长、北师大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也称赞它是“中国慈善史上的一件大事”,“民间与政府良性互动的范例”。 除此之外,广东东莞民间慈善助学团体“坤叔助学团队”,专项救助尘肺病人的“寻救中国尘肺病农民兄弟大行动”,以及寒冬里推出的帮扶贫困山区的“衣加衣温暖行动”,都得到了众多爱心人士的积极响应。 所有这些蓬勃生长的民间公益行动,正在激活和调动公众内心潜藏的公益意识。这也充分说明,我们这个民族其实一点也不缺乏爱心,我们身边也并不缺乏仁爱良善之人,只要搭建好公信力高的平台,只要有适当的引导机制,涓涓溪流也能汇成爱的海洋。不过,诚如王振耀所说,民间公益行动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中国式慈善的时刻,也给那些不成功的公益行动提供了对照反思的范例,期待政府与民间的这种默契更多一些。 美国波士顿学院财富和慈善中心主任保罗·舍维什曾在一项针对美国慈善业的研究中指出:“财产价值越高,其流向慈善组织的比例也越高。”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公众对慈善的需求和热情会越来越高,无论是民间公益还是官方慈善,都应该共同致力于建设一种良好的慈善文化,让慈善不再只是灾祸之后的应激行为,而是成为公众的一种高尚的生活方式。 易艳刚(新华每日电讯评论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