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组织终于找到“组织”了。随着一份文件出台,福建省全省社会组织登记火了起来。 2013年6月28日,省委、省政府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培育发展和规范管理社会组织的意见》,明确提出对一般性社会组织实行直接登记,打破行业协会一业一会的限制,并将公益慈善类等4类社会组织确定为培育发展重点。 2013年7月1日起,新政正式实施。这意味着草根慈善组织不再需要找个“婆家”作为自己的业务主管单位,而是直接到民政部门登记。 “户口”放开立刻引来一片欢呼:社会组织终于找到了“组织”。 2003年发起成立的知名民间公益组织“简单助学”,主要支持农村贫困家庭、帮助幼弱孩童,十年来已帮助全省1800多个孩子,发放捐助款近500万元,然而却一直苦于没有合法身份。 “之前如果想登记,必须先找到业务主管单位挂靠。很多社会组织由于找不到政府部门或具有政府背景的机构挂靠而无法登记。”创始人郑斌说,社会组织“户口”放开后,“简单助学”正式申请民政注册并很快被批准,“告别了名不正言不顺,有了名分做起公益自然更有底气。” 2012年,“简单助学”接收爱心捐款108万元;2013年,接收捐款167万元。“我们力争五年后实现每年募集爱心捐款达到1000万元,每年能支持上万个家庭。”尽管做公益并不容易,但谈到未来,郑斌充满期待,“我们的愿景和使命就是让每个孩子都过上幸福生活。” 和“简单助学”一样,越来越多社会组织通过官方认证,更加活跃起来。来自省民政厅民间组织管理局的统计数据显示,从去年7月1日到今年2月28日,我省直接登记的四类社会组织激增295家,其中公益慈善类就有87家,比上年同期登记量翻了一番。从发展趋势看,公益慈善类等4类社会组织还将呈现爆发增长态势。 “公益慈善组织将社会各方面爱心力量汇聚,向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手,是全社会的正能量。”省民政厅民间组织管理局局长汪洁生说,“通过慈善组织,可以做‘市场不为,政府不能’的事情,对于缓解贫困、社会和谐大有裨益,值得政府大力支持。” 据介绍,我省目前已有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2800多家,其中慈善基金会就达到158家,总资产超过30亿元。汪洁生说:“保守估算,全省慈善组织每年募集善款至少超过100亿元,加上无法用金钱衡量的公益慈善服务,公益慈善组织发挥的正能量不可小觑。” 慈善之路,如何走得更远 值得欣慰的是,来自政府部门的态度越来越积极。“今后凡是能够向社会购买的服务项目,都要尽量交给包括慈善组织在内的社会组织来完成。”在日前有省领导参加的省慈善总会第三届第二次理事会上,会议明确表示,政府将加大对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支持力度。 这意味着,整个社会保障和救助模式正从以政府主导逐步向政府与民间共同支撑转变。政府对待社会组织的态度,已经从原来的管制为主,开始转向培育和鼓励为主。 除了态度上的支持和户口上的松绑,还有政策上的支持。记者从省民政厅了解到,《福建省慈善工作条例》正在紧锣密鼓制订和征求意见,它的出台将推进我省慈善事业的法制化、规范化,让全省慈善工作告别无法可依的尴尬。 “可以说,草根慈善组织正迎来春天。”汪洁生乐观地说,“全省慈善事业迎来转型期难得的发展机遇。” 有信心更要保持清醒。谈到未来的慈善之路如何走得更远,省民政厅有关负责人表示,阳光慈善是关键。“公信力是慈善组织的生命力,提升公信力不仅是开展慈善活动的前提,更是慈善组织健康发展的根本。”他说,“慈善事业步入良性循环轨道的秘诀首先就是须在阳光之下运行。让爱心捐得明白,让善款花得透明。” “做公益慈善绝不能只靠热情,更要靠专业。”采访中,很多公益慈善组织业内人士认为,培养、吸收高素质的专业人士是慈善事业发展的必要条件。“慈善事业要走向专业化、职业化,需要大量专业人员来从事筹款、组织管理、善款分发和理念传播。” 业内人士建议,慈善事业需要引入经营理念。“坐等捐款上门、没有服务意识、没有营销意识、没有管理创新的公益慈善组织,不可能成为有影响力、有公信力、有救助实力的公益慈善组织。公益项目如何通过市场化运作注入‘活水’,值得公益慈善组织积极探索。” 福州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甘满堂则建议,对很多从事公益事业的社工组织而言,他们拥有专业社工,眼下最需要的是政府加大购买服务力度。“不能雷声大雨点小,而要真正落实到位。” 还有不少公益慈善组织呼吁,让更多公益性社团获得捐赠税前扣除资格,降低企业捐赠税收负担,提高企业捐赠积极性,拓展公益性社会团体的经费来源渠道,让公益慈善事业走上可持续发展良性之路。 |